连载 · 7丨天蓝水清之源—叶水泉和源牌集团之创业传奇 第一章
2016-07-15
第二章 从水天一色的家乡到水光潋滟的天堂
·第一节· 叶水泉前传·
电力部杭州机械设计研究所主要是从事水电施工机械和施工技术研究和设计的,很多工作是在施工现场完成。叶水泉来到研究所工作后不久,即跟随指导老师翁定伯来到发电厂大坝的施工现场,主要从事混凝土预冷工艺的施工研究。
翁定伯教授是一位拥有丰厚理论素养和实践经验的专家,充当着类似大学教授那样的导师角色。研究所里的小青年们之所以把这些专家尊称为“师傅”,是因为他们还经常在现场手把手地教着年轻人。叶水泉回忆,翁师傅对于“徒弟”的选择也是很讲究的,最后择定了叶水泉,看中的正是他的勤恳、淳朴以及扎实的基本功。
水电站大坝的厚度不像一般建筑物的墙体这么薄,往往厚达几十米乃至上百米。大体积水泥混凝土的浇筑必须解决的一个问题,就是水泥混凝土在凝结强化的过程中会遇上水化热,热量会释放出来,放热会造成坝体的热胀冷缩,从而产生裂缝。对于百年大计、千年大计的水电站大坝来说,哪怕是出现一点点裂缝都将是一场灾难,绝对必须消除。但如果采取一边浇筑一边冷却的方法,坝体的浇筑时间会拖得很长,效率降低不说,投资成本也会明显增加。对于建设方和施工方来说,快速施工都是必须的。那该怎么办?
一句话,要使坝体决不出现可怕的裂缝,就必须在将水泥混凝土浇筑到大坝之前,把它彻底冷却下来。混凝土预冷就是解决这一难题的科研项目。
“就像建造桥梁,我们首先预制桥梁的梁体,预制时先让它向上拱,安置在桥墩上后载荷就会把它压平。混凝土预冷也是这样,事先把这个混凝土的温度降下来,降到比常温还要低的程度,水化热时温度虽然还会升高,但正好与预冷的低温相抵消。”叶水泉在向笔者讲解混凝土预冷原理时,首先举了一个生动的例子,“你想,倘若在夏天,如果对水泥混凝土的原材料不进行预冷的话,从搅拌机出来的混凝土温度可能会在四五十度以上,这样火烫的混凝土浇到坝体上,后果往往不堪设想。”
用-15℃的风吹拂,掺入零度的水,再加入-15℃的片冰——片冰即是薄薄的冰片,形状是一片片的,容易在混凝土的搅拌生产中很快化为冰水——用这三种方式再把石头沙子水泥粉煤灰掺混起来,这样将混凝土出机口温度控制在7℃左右,再把它浇筑到坝体上去。为了不让它出现冻结块,便之均匀地浇筑,搅拌自始至终是不能停下的。
当年的叶水泉所从事的便是这一科研项目,这一项目与叶水泉在大学里学的电力机械设计与工艺专业相距较远,但向来好奇的他开始有了向新的专业领域探寻的欲望。
详细阐述水电站坝体施工时的水泥混凝土预冷项目,能让我们更清晰地梳理叶水泉之所以日后醉心于冷冻系统研发的全过程,更透彻地理解他执着于冰蓄冷设备的研发和生产的心理动因。是的,就在那时,他蓦然发现了一片更大的事业天空。
这是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末期,中国的经济社会和科研发展速度最快的时期之一,叶水泉的人生出现了又一个重要的跨越。
·请持续关注每周五连载·
(未完待续...)
特约作者:孙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