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载 · 12丨天蓝水清之源—叶水泉和源牌集团之创业传奇
2016-08-19
第四章 华源公司,走向市场经济的本质一步
第一节 | 停不下的市场化脚步
如果我们过分爽快地承认失败,就可能使自己发觉不了,我们已非常接近于正确。
——德国作曲家 贝多芬
反复力荐 | 研究成型
■国电机械设计研究院
人工环境研究室,当然是为冰蓄冷空调研发而存在,而发展。
当时的水电部杭州机械设计研究所内设了7个研究室,都是为电力机械施工而组建的,以一至七的数字编号,其中第7研究室主要是研究砂石料与混凝土生产系统技术。从浙大学成回来的叶水泉满脑子都是冰蓄冷的事,便一方面向研究所领导建议,一方面悄悄地拉起一支队伍,把对冰蓄冷技术有兴趣的同事统统归拢起来,也为组建新的研究室做准备。恰在那时,研究所新来了一位所长,听了叶水泉的建议,觉得非常有价值、有前景,便全力支持。就这样,1994年,以研究混凝土预冷和冰蓄冷空调技术为主要研发内容的人工环境研究室就此成立,负责人自然是叶水泉。
说起来是研究混凝土预冷,其实是以研究冰蓄冷技术为重点。首批成为人工环境研究室7名成员的,大多是从原第七研究室过来的,老中青三结合,其中还有两名年近60岁的老专家。这是一支搭配合理、颇具实力的研究团队。
审时度势 | 主推市场
毋庸赘言,在叶水泉不无庞大的计划中,冰蓄冷技术的学术研究自然是重要的,更重要的却是把研究成果推向市场,走科研成果市场化的新路。科研人员难道就只能守在实验现场,守着科研成果,把好不容易获得的科研成果锁进柜子里就万事大吉?叶水泉执拗地认定,只有通过市场检验有效的科研成果,才是真正有用的成果。
“记得就是那几年,社会上正在议论著名影星刘晓庆经商失败的新闻。她是艺术家,我们是科研人员,都属于文化人、知识分子这一类的。尽管她的经商失败了,还惹出了官司,可作为文化人的她敢于向市场跨出一步,这种勇气仍然可敬可佩。可以说,刘晓庆的行动给了我很大的启发和鼓励,我开始深入思考文化人该如何走市场的问题。我们有基础、有成果、有团队,难道只缺勇气和信心?”叶水泉说,从单独成立研究室,再到把科研成果推出市场,这一思路于他“蓄谋已久”,关键是需要一个契机,一个条件基本成熟的时间节点,此时,他认定这个时间节点来临了。
研究所领导再次肯定了叶水泉的建议,同意依托人工环境研究室,成立了一家定名为“杭州华源人工环境工程有限公司”的企业,注册50万元,向研究所借钱注册,这便是源牌发展史上正儿八经成立的第一家公司,其成员仍是人工环境研究室的7位同仁,实行一套人马,两块牌子。对内,是人工环境研究室,对外,则是走市场的公司了。不过,华源公司创办之初,人员仍隶属于水电部杭州机械设计研究所,经费上实行自收自支。
横冲直撞 | 放胆大“作”
这实质性的一步,让叶水泉与心中那个久远的梦想渐渐接近。
一开始就确定了清晰的公司架构和经营谋略。叶水泉回忆:“借鉴美国同类公司的做法,走工程集成之路最稳妥,这样才能扩大产值,增加团队销售收入,也有利于扩大再生产。这种方法在当时是蛮大胆的。你想,1994年时,计划经济的模式基础还没有动摇,原本在体制内的国有事业单位科研人员还习惯去争取国家级课题、按计划把成果交给单位,再由单位安排科研成果转化,习惯于拿一座国家级科研奖杯什么的,很少去考虑实际经济利益的生成。我们这样横冲直撞地干,按现在的话来说,不仅是‘作’,而且已是放开胆量的‘大作’了。”
可见,此时的叶水泉对科研成果争取“纵向课题、横向课题”的现象已经有了深邃的思考和理性的选择。所谓纵向课题就是国家的立项项目,横向课题则是自己从市场上主动找来的项目,是完全接地气的项目。争取到国家立项,对科研人员意味着什么,这无需饶舌,然而他坦言,从市场上寻寻觅觅获得的研发项目,更能使那时的他心跳加快,眼睛发亮......
下周五带来叶水泉创业初期为开拓市场身体力行的酸甜苦辣事儿,敬请期待~
·请持续关注每周五连载·
(未完待续...)
特约作者:孙侃